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”
先秦
出自《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》
先秦无名
全诗对照
原诗
《诗》不云乎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”夫物不受审,则材不成,人不涉难,则智不明。季秋之月,天地始肃,寒气欲至。方是时,天地之
...(全文)
现代译文
芦苇茂密生长,白色的露水已经凝结成霜。
深度赏析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清晨的景象:大片苍翠的芦苇在风中摇曳,而草木上的露珠因气温骤降已凝结为一层白霜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,诗人营造出一种清冷、静谧又略带忧伤的氛围。这种情境不仅展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自然变化敏锐的观察力,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与生命短暂的哲思,令读者感受到天地间万物的无常之美。
创作背景
《诗经》里说:“芦苇苍苍,白露凝霜。”万物不经严酷考验,就无法成材;人不经历磨难,智慧就难以明澈。深秋时节,天地肃杀,寒气渐临。此时春夏间受雨露滋养的植物,原本枝叶繁茂,一旦遭遇寒霜,次日望去,就像溃败的军队,丢盔弃甲,伤痕累累地逃窜。待到寒冬来临,大半植物凋零,看似残酷,却让柔弱者变得坚韧,空虚者转为充实,浮华者归于质朴,将精华内敛。深山巨木虽能高耸入云、荫庇千人,也难逃风霜摧折,何况脆弱的芦苇?然而匠人持斧入林,砍伐的木材无论粗细强弱,皆可成为栋梁、车轮等物——这便是“损之反得,败而后成”的道理。
我的友人秦少章,在太学任职时曾向我展示文章,愁苦地说:“家贫无奈,只能勉强写科举文章。”但他平日所作诗文,反倒清丽雄奇,远胜应试之作。元祐六年他考中进士,任临安主簿。旁人以为他该欢喜,他却愈发忧郁。询问缘由,他叹道:“我生性孤介,不喜之事不做,不合之人不交。如今为官,处处违心迎合,稍有不慎便招祸患。从前靠父母供养,现在妻儿指望我俸禄,不得不继续做官,如同泡在漆里求解脱。”我劝解道:“你从前如春夏草木,今日困顿正如芦苇遇霜。人若只求安逸,反成祸患。晋文公流亡十九年终成霸业,伍子胥逃亡方能复仇。他们正是在患难中弥补短处、增长才干。如今你反思过往,智慧已增。若能安于本心,天下便无可畏惧。施舍食物者必曾挨饿,拒受车马者因不惧步行。若怕饿怕累,便会苟且贪得,贻害无穷。经霜不死的植物反是灾殃,终身安逸并非真福。”